首页 » 茶识文化 » 茶识文化

《龙井茶史》之“乾隆四访龙井茶”

2014-03-10 14:59


到了清朝,龙井茶名声日盛,西湖周围的乡村也开始发展茶园种茶,自此,龙井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据清初《玉几山房听雨录》记载,西湖南北“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一句“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把龙井茶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
康熙年间,文学家陆次云说:“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瀹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这就品出了龙井茶的真滋味—啜之淡然似无味,其实有太和之气,这种“无味之味”,方是茶中“至味”。
雍正《浙江通志》载:杭州西湖“盖南北两山及外七邑诸名山,大抵皆产茶。”而“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芽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清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关系是龙井茶发展历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笔。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巡幸西湖天竺、云栖、龙井,观茶作歌,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龙井茶名声远扬,与龙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杭州时,在西湖天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和炒制后,作著名的《观采茶作歌》。
《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柔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杭州,游览云栖胜景,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
《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并上龙井品茶,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一首。    
《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出,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杭州时,再上龙井游玩,并赋《再游龙井作》诗。    
《再游龙井作》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此后乾隆第五、第六次南巡,未见再有茶诗。但据嘉庆《杭州府志》记载,乾隆曾有过追忆龙井寺的诗作。其一为《雨前茶》。
《雨前茶》
新芽麦粒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
记得西湖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
其二是《烹龙井茶》。
《烹龙井茶》
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
径穿九里松,云起风篁岭。
新茶满山蹊,名泉同汲绠。
芬芳溢齿颊,长忆清虚境。
寒苑夏正长,远人寄佳茗。
窗前置铛炉,松明火不猛。
徐徐蟹眼生,隐见旗枪影。
芳味千里同,但觉心神静。
西崖步晚晖,恍若武林景。
另外,乾隆还作过一首《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诗,追忆西湖龙井茶。诗曰:“记得西湖灵隐寺,春山过雨烘晴烟。新芽细火刚焙好,便汲清泉竹鼎煎。”
乾隆游历龙井寺后,题“不着一相”等匾额,又附庸风雅,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并多次以八景题诗,从而使龙井名胜,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再次名震东南。
从此,量少质好的龙井茶的名声更加显赫,更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袁枚《茶》载:“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